第四章 郑大附中 1962-1965
2021-10-07 18:06:5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生 活

1962年,我考入郑州大学附属中学,到1965年毕业,三年都是住校生。

生活方面,印象最深的,是伙食逐渐好转。1962年我入校时,全国刚刚走出大饥荒的阴影,学校伙食很差,定量很低,而且以杂粮为主。最常吃的是高粱面窝头,有时是玉米面或红薯面,有时吃红薯代替主粮,很多同学吃不饱。有一次,不知谁在大礼堂门上用粉笔写了“白馍万岁”几个字,让校长在大会上狠批了一通,说这种人是“平生无大志,但求肚子圆”。后来随着经济形势好转,伙食逐渐有所改善。到1965年,开饭时还会有额外的副食品可买。虽然要另外花钱,而且价格比较高,但这样,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就可以吃饱了。不过,总体而言,营养状况还是比较差的。我那时的经济条件属于中上等,很少买额外的副食品。

上初三的时候,我开始长个,一年时间,长了10多厘米;由于营养跟不上,身体非常瘦弱。初中毕业时体检,我1米75的个儿,体重只有51公斤。毕业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下午,放学前,我们在学校礼堂开会,站的时间有点长,我竟然晕倒了。两个同学把我抬到校医室。校医检查后说,是营养不良导致的虚脱。她让一个同学送我回家,并让他路上给我买包饼干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学 习

我属于发育滞后的那种人,刚上初中时,不但个子瘦小,心理上也比同学们更幼稚。我完全不懂上学的意义,学习全凭兴趣。

由于小学时读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书,上中学后,我对数理化很有兴趣,成绩也还不错,但文科就不行了,成绩最差的是外语。我们那时候学的是俄语,我既不喜欢,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,从初二开始,就跟不上了,毕业时更是一塌糊涂,离及格线差很远。政治、历史的成绩也不好,语文只有讲古文的时候才有兴趣,考试成绩也很一般。

考高中时,我的第一志愿是郑大附中,但没有被录取,进了第二志愿郑州九中。我觉得很失落,因为有些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被附中录取了。那时中招不公布成绩,我只能认为是自己没考好。但后来,九中的班主任告诉我,我的考试成绩是够附中录取线的,但附中认为我太偏科,特别是外语太差,怕以后会影响他们的高考升学率,硬把我淘汰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课外读物

我们上中学时,课余时间比较多,我读了很多课外读物。但在这方面,我也是完全跟着兴趣走,根本没有任何目的。

我读的书中,科幻小说和科普类占比重最大,其次是文学、人物传记和历史等。

儒勒•凡尔纳的科幻小说,我看过很多,觉得收益很大。像《格兰特船长的儿女》、《海底两万里》、《气球上的五星期》、《神秘岛》、《八十天环游地球》等,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至今有些情节还记得很清楚。另外还有一些,虽然不记得作者和书名,但故事情节还记得,例如讲换头手术的,讲会自动繁殖的机器螃蟹的等等。

科普类的,比较著名的有《科学家谈21世纪》和《十万个为什么》;不太著名的,如《征服病菌的道路》等,也让我开阔了眼界。

文学作品有传统的名著,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》、《封神榜》、《西游记》,以及《隋唐演义》、《杨家将》和《说岳全传》等,当然也有当时流行的《红岩》、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敌后武工队》和《红旗谱》等。另外,《福尔摩斯探案全集》也让我很入迷。

我看的人物传记大都是关于科学家的,其中印象最深的是《居里夫人传》,其次是《爱迪生传》。

历史类的,主要看的是革命回忆录,如《红旗飘飘》、《星火燎原》等。

总体而言,我觉得这些课外读物对我的影响,可能远大于从课本里学的东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入 团

记得是初三下期,我加入了共青团。

我那时沉迷于自然科学和其他自发的兴趣中,对政治、社会,甚至人际关系都不大关心,对党团组织更是缺乏认识,内心并没有积极靠近组织、争取入团的强烈愿望。也许是因为我平时表现还可以,加上我的家庭背景,进入初三后,班主任和班上的几个团员开始动员我入团。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,就写了入团申请。可能有的团员认为我不够很积极,直到毕业前不久,我的申请才被批准。

入团过程中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,介绍人在介绍我的优点时,说我没有自来红思想。这大概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意识到,自己的家庭背景与其他任何人有什么性质上的不同吧。

中苏论战

1960年,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恶化。1963年7月14日,苏共中央发表《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》,引发中苏之间的公开论战。

在其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中共中央以《人民日报》和《红旗》杂志编辑部的名义,陆续发表了九篇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,简称九评。每篇文章一发表,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马上播出,全国都要组织收听,中小学生也不例外。同时,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反修防修运动。

那时我正上初二,虽然对这些没有兴趣,但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不参加。九评的内容没记住多少,但播音员那抑扬顿挫、慷慨激昂的声音却至今犹在耳边。一些反复提到的政治词语,如阶级斗争、无产阶级专政、马列主义、修正主义等等也渐渐变得不那么陌生;一些政治、历史人物的名字,如考茨基、赫鲁晓夫、铁托、陶里亚蒂等,也开始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象。

反修防修运动一直持续到文革开始,对我当时的影响虽然不大,但对我后来人生方向的转变可以说还是起了一些铺垫作用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懵懂少年

直到初中毕业,我都是一个很不懂事的懵懂少年。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,不知道学习的意义,不懂社会,更不懂政治,甚至不懂人际关系;除了自发的兴趣,我没有目标,更没有人生方向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开始对人生有一些很朦胧的思考,但除了迷茫,没有什么收获。我读了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,但当时的我还远没有成熟到能理解维特的程度,不仅没有从中受到启发,反而更加迷茫和烦恼。

记得考高中前,大家都在紧张地复习功课,我却有好多天什么也看不进去,有时躺在草地上,看着天上的云彩发呆,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什么。

一直到参加中招考试,我还完全不明白上高中意味着什么。初中生活就这样结束了。后来我常常想,如果能早知道发育滞后,晚一年上学,情况也许会好得多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